自七月始,連日的高溫考驗著每一個市民的耐性。一天清晨,城市終于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。我正好休息在家,獨自打了一把白色的雨傘就出門了,直奔附近的東湖公園而去。東湖難得一見的雨中景致,錯過就可惜了。
路上,涼意襲人,我禁不住哆嗦了一下,這才覺得穿得少了。夏伏天的雨,降溫作用居然這么大,讓人有點猝不及防。聯(lián)想到多少國人還在“火爐”里“受難”,我由衷感嘆“宜居城市”真是名不虛傳。
東湖公園,因地理位置和生態(tài)景觀的優(yōu)勢條件,一直是很多市民鍛煉和休閑的首選。近些日子,游人更是絡繹不絕。夜深了,有的流連忘返,有的干脆就住宿于此。下雨的那天,我從公園南門進入,沒見幾個游人,就是平時早晚聲勢浩大的“暴走團”和“廣場舞”也沒了蹤影,除了雨打樹葉的沙沙聲和樹林中傳來的幾聲鳥鳴,顯得靜謐極了。這種意境恰是我喜歡的,于是我沿著環(huán)湖路慢慢行走,安享這賞景的愉悅和遐思的妙趣。
雨不緊不慢、細細密密地下著,且看樹木草叢,濕潤碧綠,亮晶晶的水珠在枝葉上滾動滴落,沒有風的搖晃,更顯優(yōu)雅從容之態(tài)。眼前的鏡月湖明鏡般恬靜廣闊,又如天使那汪靈動秀美的瞳眸一樣純凈迷人。湖面點點滴滴的漣漪一圈圈次第擴散,蕩漾著湖水和雨滴之間的柔情蜜意。幾只燕子冒雨在湖面上下翻飛,追逐嬉戲,顯得格外興奮。湖邊的人造瀑布直瀉而下,激起沸騰的浪花,形成了動態(tài)的壯觀氣勢。瀑布前的碼頭,集中停泊著一些游艇,擠擠挨挨休憩著。湖邊環(huán)繞的繩索上,不知何時配備了不少應急救生圈。從細節(jié)看文明城市的創(chuàng)建,這應該是一大亮點。鏡月湖以東,是比它更大的燕鳴湖。兩湖之間的湖心島,是公園重點活動區(qū)域之一。樹木高大茂密,曲徑交錯通幽,還率先鋪上了安全舒適的塑膠路面。市民頗為青睞,紛紛涉足,而此刻卻是人跡罕至,空蕩迷蒙。我信步其中,繞來繞去如同進入迷宮,一時沒有了方向感。直到出來望見鏡月湖西邊“海豚”氣象塔那優(yōu)美偉岸的身姿時,我才長出一口氣。
沿著鏡月湖邊楊柳依依的堤岸向“海豚”走去,我還需穿過又一片茂密的樹林。林中花草艷麗,石凳閑置,一條彎曲的綠色長廊攀爬覆蓋著厚實的藤蔓,倒是臨時躲雨的好去處。長廊里面兩側展示著很多市級模范人物的照片,吸引我細細瀏覽起來。公園內的公共場所,一般都有這種精神文明的宣傳設施,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游人的心靈。
“海豚”正對著公園的北門。它和北門之間有一個長長的呈若干梯次的寬闊廣場,平日里最為人多熱鬧,這時游人卻寥寥無幾,只見幾位園林女工披著雨衣在忙碌著收拾花草和清掃衛(wèi)生。
就在我興致勃勃游覽的時候,雨突然大了起來,噼噼啪啪的,地面上瞬間騰起串串水泡和淡淡的白霧。我又轉身循著嘩嘩的渠水前往公園西門口的岫玉湖。相比之下,這湖要小且淺,掩映在樹林之中,四季都是孩子們游戲的樂園,此刻卻在煙雨中兀自寂寥著。我四下環(huán)顧,不見別的人影,只有我孤零零地站著,仿佛世界上只有我的存在,多么不可思議。
回家的路上,雨漸漸小了,天色也亮堂多了。我想起了剛剛讀過的一篇文章。作者認為:如果把理想等同于“成功”,它就成了少數人的“專利”和“高爾夫”,而多數人則會對它羞于啟齒,敬而遠之。其實,我們只要遵從于內心,過自己喜歡的生活,即使是最為平凡不被世俗觀念認同的,也是一種理想的實現(xiàn)。
信哉此言,那么,東湖的我,雨中的我,又何嘗不是理想的我?
【注;本文本人曾發(fā)表于《酒鋼日報》,圖片西北攝鬼大哥提供】
